
11月11日,民政部印发《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备案指引(试行)》,为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备案工作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指引》共10条,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慈善法颁布以来,首次对公开募捐备案环节作出系统规范。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围绕业界和公众关注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公开募捐作为慈善资源募集的主渠道,直接牵动着千万人的善心与信任。”谈及民政部近日印发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备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直言,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慈善行业规范化发展拧紧了“安全阀”,为爱心传递筑牢了“信任墙”。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慈善的兴起让“指尖捐赠”成为常态。但个别“悲情营销”“套捐骗捐”事件的发生,也让慈善公信力面临挑战,亟须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引导。
“公众的善心容不得辜负,慈善行业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制度保障。”在孙达看来,《指引》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慈善募捐的规范要求落到实处,通过明确备案主体、细化材料清单、规范办理流程,从源头堵住监管漏洞,让每一项慈善行为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备案绝不是给慈善添门槛,而是为爱心上保险。”孙达进一步阐释,《指引》提出的“一事一备案”刚性要求,彻底杜绝了“一证多募”“套号募捐”等乱象,相当于为每一次募捐行为加装了“全程追踪器”。这种事前审查的监管模式,替代了以往偏重事后追责的管理方式,有效降低了违法违规风险,让慈善组织的募捐行为更具公信力。
尤为重要的是,清晰的时间节点和完整的证据链条,将“结果惩罚”前移为“过程控制”,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主动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思路。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紧急募捐是否会受备案程序影响”这一问题,孙达表示,《指引》明确“突发事件可事后十日内补办备案”,这一“严管与厚爱结合”的制度设计,既守住了规范管理的底线,又彰显了政策应对突发情况的温度与效率,实现了制度刚性与实践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让爱心在特殊时刻无须“等备案”,能够快速直达需求一线。
在孙达眼中,阳光透明是慈善的生命线。《指引》要求所有备案信息同步在“慈善中国”平台公开,募捐目的、起止时间、银行账户、受益对象、募捐成本、剩余财产处理方案等九大核心要素实时可查,真正实现了募捐行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有望以规范破除信任壁垒,让“指尖上的慈善”在制度化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可信赖发展。
“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靠善心驱动,更要以制度护航,让每一份善心向阳而生。”孙达建议民政部门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让慈善组织、捐赠者、受益者等各方清晰知晓备案流程、明确操作要求,确保政策落地无偏差、执行不走样;同时持续优化“慈善中国”平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线上备案的便捷性与高效性,让慈善组织少跑腿、好办事。
此外,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凝聚治理合力,加快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以全方位保障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落地、温暖人心,推动慈善事业真正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