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区慈善实践的核心命题之一。近期,笔者关注江苏苏州的范氏义庄,发现传统智慧可以为新时代社区慈善提供启示。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以“赡族人孤贫”为初衷,自北宋1052年设立起至民国时期止,历经朝代更迭,绵延存续近900年,以其不断完善的治理规则和相对稳定的资产运营,实现了家族内部的长期福利保障。深入考察范氏义庄,可以发现其典型的混合组织形态:一是以宗族纽带核心的社团组织(社团法人),二是以捐赠资产(田产)核心的慈善组织(财团法人),三是以永续经营、成员分利为特征的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其中,蕴含资产经营的经济特征尤为关键,虽然这种经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经济,没有股份,也不向捐赠人分配利润,但考虑到当下南方很多村级股份社也会拿出部分利润在分红之外用于社区救助或公共服务,两者存在重要的相似性。总之,范氏义庄的资产经营活动打破了我们对慈善资源、慈善组织的固有认识,管窥到慈善与社群、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关联。
本质上,社区慈善不仅是简单的捐赠与资助行为,更是一种深植于基层社会的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的过程。随着社区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的发展,慈善资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捐赠形式。笔者近期在四川成都、广东顺德等地的社区调研中,也看到越来越多通过挖掘和经营社区资产来为社区慈善基金提供资金,同时撬动社会主体和社区参与、激发社区活力的实践模式。结合这些丰富的社区慈善实践形态,可以归纳出四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前两种侧重筹资,通过社群参与或市场收益持续开源;后两种侧重管钱,以既有捐赠或资产的管理为基础。
一是社区参与路径。这一模式强调通过重塑社区治理共同体、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来实现社区慈善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居民不仅是慈善项目的受益者,更是慈善捐赠的来源。一方面通过文化和情感培育来链接社区居民,形成持久的参与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社区成员能够对慈善项目从设立到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分配和利用。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提高社区成员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并加强社区组织的内部治理能力。
二是市场机制路径。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结合公益与商业逻辑,通过社区社会企业的方式实现长期的资金供给。社会企业通常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同时在运营中通过商业化手段实现盈利,从而力社区慈善项目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例如,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运营的公益茶舍、慈善超市,社区年轻人主理的收费社群活动等。这种模式下,社区慈善的可持续性来源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和韧性。
三是社区资产经营路径。许多社区慈善项目都有一定的资产基础,如捐赠的土地、房产或其他形式的财产。在这种模式下,慈善组织通过经营这些资产获得稳定的收人。例如,一些社区通过出租房产、开发社区产业等方式,获取长期的经营性收入,确保慈善项目的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资产管理策略与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确保资产在使用中的公平性与效率。
四是保本取息路径。这种模式是以现有捐赠力基础,通过合理的投资策略实现资金的保本增值。它要求慈善组织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将捐赠资金通过保守的投资手段进行管理,确保资金既能实现增值,又能满足长期的慈善项目需求。其优势在于风险较低,能够头慈善项目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适合那些地方乡贤、慈善家比较集中,大额慈善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
社区慈善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资源的筹集与分配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社区的治理、市场机制的运用、资产的管理以及金融投资策略。范氏义庄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当前的社区慈善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灵活运用上述四种模式,逐步探索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慈善模式。通过创新与实践,社区慈善将能够更加稳健、持续地发挥社会效益。